解開腹瀉致死之謎
每年有80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于腹瀉,而腹瀉在西方通常被認為不過是一種令人煩惱的疾病。但是在此之前,對于導致這種大量死亡的細菌,幾乎沒有可靠的資料可查,也無法搞清致病菌對全世界兒童的健康所造成的具體影響。
為了填補這一知識領域的空白,一個由科學家們組成的研究小組花了3年的時間,研究了南亞和非洲七個地區(qū)的腹瀉病。研究人員在剛剛出版的《柳葉刀》雜志上報道說,研究成果是發(fā)人深省的:跟沒有罹患中重度腹瀉(MSD)的兒童相比,患有中重度腹瀉的孩子在60日內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8.5倍;況且,患中重度腹瀉之后存活下來的兒童顯示出影響發(fā)育的跡象,可能會有礙于未來的發(fā)育。
從細菌的層面上來說,研究小組吃驚地發(fā)現,大多數兒童中重度腹瀉病例僅僅是由四種病原體引起的:輪狀病毒、隱孢子蟲(一種寄生蟲)、被稱為“ST-ETEC”的大腸桿菌菌株以及志賀氏桿菌。事實上,輪狀病毒在病原體列單上處于首位是件好事,因為眼下已經在為具有患病風險的兒童接種對抗這種病毒的疫苗了。但是隱孢子蟲的出現引起了更大的麻煩,它曾經引起過許多兒童中重度腹瀉病例。這種寄生蟲通常存在于HIV陽性的病人中,以前科學家們對其并不了解。他們希望這項新研究將會迅速導引出所需要的大量研究,通過研究這種寄生蟲,搞清如何使兒童免遭其害。
據估計,腹瀉疾病每年造成80萬兒童死亡,僅次于每年造成120萬兒童死亡的頭號殺手肺炎。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fā)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fā)性腹瀉。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巴爾的摩市馬里蘭大學兒科醫(yī)生Karen Kotloff說:“我認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醫(yī)生和公共衛(wèi)生專家優(yōu)先考慮拯救可能被挽救的生命。”專家認為,此次對病菌名單的篩選將有助于衛(wèi)生專家設計出針對性更強的醫(yī)療措施。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y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