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職干部風采錄|聶大可:村民不把他當外人
開欄的話
近年來,國家藥品監(jiān)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扎實做好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工作。掛職干部講政治、有情懷、出實招,利用自身所學所長和資源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定點扶貧、對口支援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自今日起,本報開設“掛職干部風采錄”欄目,講述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掛職干部在基層履職盡責的故事,展示掛職干部的風采。敬請關注。
“林屯村占地9平方千米,全村人口4518人,有耕地5960畝,其中4520畝種的碭山黃桃,940畝種的碭山酥梨。”每次見到聶大可,他開口閉口全是林屯村。
2017年5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黨組派遣聶大可到安徽省碭山縣碭城鎮(zhèn)林屯村,任林屯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時至今日,原本那個對食品安全監(jiān)管頗有研究的公務員,現(xiàn)在儼然已經是一個地道的“農民”。
“滿腳是泥”
林屯村扶貧小組長李詩峰至今仍記得2017年6月與聶大可的第一次見面。
夏初是黃桃成熟的季節(jié),果農們往果園里跑得很勤。這天,李詩峰像往常一樣前往自家地里查看水果長勢,卻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位年輕人正看著果樹出神。這位年輕人,衣著樸素,長相憨厚,一雙大雨靴沾滿了泥巴,一看就是下地干活的好小伙。李詩峰頓時心生好感,主動過去聊天。哪知道年輕人問的都是這樣的問題:
“桃子什么時候可以賣?”
“一畝能產多少斤?賣多少錢?”
據李詩峰回憶,聽到自己的回答后,年輕人直說“村里有發(fā)展”。
直到看著年輕人騎著電動自行車離去,李詩峰才想起來,他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直到一段時間后,在村里再次碰到了這個年輕人,他方才知道,自己一直想再見到的年輕人就是北京來的駐村第一書記聶大可。
雖然從北京來,但聶大可在村里非常接地氣,村民們都覺得很親切。“聶書記經常到俺家來,他衣著樸素,經常滿腳是泥,俺們村里人都說這北京來的第一書記跟俺們農民沒有距離。”49歲的貧困戶主紀鵬說。
“活干得起勁”
“要說聶大可來后,村里的變化可真不少?!绷滞痛宸鲐毟标犻L韓清宇告訴記者,“大可剛來的時候,很多工作都沒有開展起來?!?/p>
聶大可也記得自己剛到林屯村時看到的場景,辦公房間不夠,辦公桌椅基本沒有,除了一臺計算機,基本沒有信息化設備,開會的會標還要寫在紅紙上貼在墻上。因為長時間一張接著一張往上糊,墻上貼了厚厚一層。
聶大可很快就協(xié)調原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投資8.7萬元,新建3間配房,建成了廚房,改造了廁所及相應的水電設施,硬化院內地面等;還新建了三面六組宣傳欄,用于宣傳脫貧攻堅、黨建、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并添置了投影儀等設備。
新房蓋起來的時候,村部放起了鞭炮。新建的雖然是小小的辦公用房,提振的卻是村干部的士氣。
“聶書記活兒干得起勁,我們都被帶動起來了。”林屯村黨總支委員黃進立說,“聶大可的這股上心勁兒,俺們林屯村的村民都看在眼里,不拿書記當外人?!?/p>
“讓村集體有了收入”
7個鋼結構大棚出租出去收入2.8萬元,光伏電站收入6萬元,村部屋頂光伏收入1萬元,碭山縣佳衡商貿有限公司收入2萬元——2018年,林屯村集體收入突破了10萬元。黃進立告訴記者,在聶大可來之前,林屯村的集體收入一直是零。
為了讓林屯村集體有穩(wěn)定的收入,聶大可頗動了一番腦筋。在對多個項目進行遴選后,聶大可將目光投向了碭山黃桃。
經過調研,聶大可決定在種植和銷售兩個環(huán)節(jié)下功夫?!霸诜N植環(huán)節(jié),要打造林屯村的特色產業(yè)名片?!甭櫞罂烧f。不到兩年時間,綠色食品基地、國家級黃桃標準化示范區(qū)項目、數(shù)字果園項目、土肥水一體化項目……林屯村的碭山黃桃、碭山酥梨陸續(xù)貼上了一張張彰顯品質的“名片”。
在銷售環(huán)節(jié),林屯村成立了村辦企業(yè)——碭山縣佳衡商貿有限公司,注冊了專注做優(yōu)質碭山黃桃罐頭、優(yōu)質碭山酥梨產品的“林碭優(yōu)果”品牌。
“2018年我們委托安徽宿州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生產了2000箱‘林碭優(yōu)果’牌碭山黃桃罐頭。通過入駐微店、淘寶店、碭山酥梨網等多種形式,目前我們村里的黃桃罐頭銷售已經超過千箱?!秉S進立告訴記者。
聶大可掛職很快就要結束。林屯村黨總支書記焦學芳直言“不舍得叫聶書記走”?!拔覀兤诖懈嘞襁@樣的第一書記帶領我們脫貧?!苯箤W芳說。(記者 陳燕飛)
(欄目:掛職干部風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