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物種起源逼近<Br>??2007年人類干細胞和基因組研究邁出里程碑式步伐
2007年,生物醫(yī)藥科研領域進展迅猛,許多突破性的成果令人稱奇,同時也帶來許多令人喜憂參半的問題。比如,皮膚細胞能培育成胎兒嗎?種族主義是否會借基因個體差異的發(fā)現而重新抬頭?“基因決定論”會引發(fā)基因歧視或“血統(tǒng)論”嗎?在這些科技向前發(fā)展所產生的問題中,有些甚至已經達到了探觸物種起源的地步,有些則和社會、經濟、政治效應捆綁在一起,超出了科學舞臺的范疇。
▲從皮膚細胞邁向人類胎兒
2007年,最令人震動的科研進展無疑當屬干細胞的研究進展。日本京都大學的教授Shinya Yamanaka于11月30日在《細胞》上發(fā)表了報告,宣稱他的研究小組利用改造后的某種病毒對成年人的皮膚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使之逆轉,從而具有了全能干細胞(簡稱IPS細胞)的特性。
“我們把這些改造過的人類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經過90周后,我們觀察到有腫瘤形成這些腫瘤具有類似人類胎兒期的內、中、外胚層組織?!盰amanaka教授說。這一研究成果立即震動了科學界以及社會各界,被視為干細胞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以前,干細胞研究常需要使用人類胚胎,或是可能發(fā)育為人類胚胎的細胞團,從而產生極大的倫理爭議。2005年,美國哈佛大學干細胞研究所的凱文·埃根(Kevin Eggan)用胚胎干細胞系代替卵細胞與成人皮膚細胞融合,產生“雜種”細胞。這些“雜種”細胞具有干細胞的特性,可以用于研究而不會引發(fā)倫理爭議。然而,這些“雜種”細胞的基因組是正常人類細胞基因組的兩倍,無法完全模擬人類干細胞的特性和應用。2006年,Yamanaka教授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魯道夫·賈尼士(Rudolf Jaenisch)對小鼠胎兒的皮膚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使之具有胚胎干細胞的特性并可在體內參與小鼠胎兒的發(fā)育,在當時被同行贊嘆為“令人目眩神迷”。僅僅過了一年,類似改造就在成年人類皮膚細胞上取得了成功,這為人類干細胞研究工作掃清了倫理爭議的障礙。
Yamanaka教授說,“我們現在可以建立針對每個病人或特殊疾病的特異性IPS細胞,然后產生不同種類的細胞,比如心肌細胞、肝細胞和神經細胞。這些細胞可以用來研究疾病機制和篩選安全有效的藥物。如果我們能夠克服安全問題,人類的IPS細胞可以用來進行移植治療?!辈贿^,Yamanaka同時強調,“現在就認為胚胎干細胞可以完全被IPS細胞取代為時尚早”?!犊茖W》雜志主編唐納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說,人們認為“有相當的理由繼續(xù)進行胚胎干細胞研究。新技術可能存在一些尚未被認識的風險。”
距離IPS細胞的研究進展僅僅數月,一家進行干細胞研究的美國加州私人企業(yè)Stemagen宣布,他們成功地從成年人皮膚細胞克隆出了人類胚胎。
和Yamanaka的基因改造技術不同,Stemagen采用的是核轉移(Nuclear Transfer)技術。核轉移技術并不新鮮,早在1996年,蘇格蘭的羅林斯研究所就用這一技術孕育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克隆動物——克隆羊“多利”。這一次,該技術用到了人的身上。Stemagen將成年人皮膚細胞核轉移到人卵細胞中,核轉移后的卵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時顯示出了如同人類的發(fā)育進程。
雖然Stemagen宣稱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克隆出人類胚胎,但它并非第一個利用成年人皮膚細胞進行核轉移實驗的工作。4年以前,我國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的盛惠珍教授在我國的《細胞研究》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宣布將不同年齡段的人類細胞核轉移到兔子的卵細胞中,得到的細胞具有人類干細胞的特性,可以進一步發(fā)育成神經細胞和肌肉細胞。
如此看來,從皮膚細胞邁向人類胎兒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然而,這樣的實驗背后可能潛藏著尚未認識、無法控制的風險。尤其是人和動物的混合實驗,跨越了物種之間的界限,潛在的風險無法預計。盡管生物基因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但是否據此就能認為移植了人類細胞核的動物卵細胞不受少量“殘留”動物基因的影響,或這些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人們仍然心存疑慮。
▲我們?yōu)楹稳绱瞬煌?nbsp;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猶如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且不說不同人種之間身體發(fā)膚的明差別,就是在同一種群中,人與人之間也是千差萬別,有些人過目不忘,有些人卻深受健忘癥的困擾;有些人祖祖輩輩都是小個子,有些人易受心臟病的困擾。在古代,人們相信每個人生來就注定有不同的命運。近年來,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的發(fā)現揭開了這些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背后的遺傳原因。
唐納德·肯尼迪評論道:2007年的突破性進展無疑是人類基因組和遺傳學。不過我們不是特指“人類基因組”,而是指你或我的特異性基因組。
七八年前,人類基因組第一次完成了全面掃描。從此以后,“每一個新的基因測序和對每一個新人類體的研究都為基因組的全景圖描畫了更多的細節(jié)。”《科學》雜志的新聞撰稿人伊麗莎白·彭尼斯說。2007年,研究人員的大量研究揭示了基因組在人與人之前存在個體差異,并稱這些遺傳差異和復雜疾病以及個人特征有關。
2007年,研究人員找到了和糖尿病、艾滋病反應、身高、冠心病相關的基因,以及歐洲人控制頭發(fā)、眼睛、皮膚顏色的基因。
雖然2007年是“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研究大放異彩的一年,但關于“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的概念和討論卻并非自該年開始。在2003年的美國人類學聯合密歇根大學醫(yī)學院的杰夫·隆作了題為“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微觀進化的結果”的報告。在這篇報告中,杰夫·隆指出,“沒有兩個基因是完全等同的。這些差異是由隨機進行的基因突變造成的。人類基因的差異和地理環(huán)境明關系。在歐洲和亞洲的人群中,核苷酸(基因的基本組成成分)差異的程度彼此類似,但是非洲人之間的差異要大得多?!彼瑫r指出,人與人之間的基因距離(Genetic Distance)和他們之間的地理距離成正比。
值得注意的是,杰夫·隆提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種(Race)”概念并不精確,在討論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時,應該采用相對準確的“種群”(Population)概念。他說,以前有人把人種定義為由不同的解剖學特征所區(qū)分的人群。這種解剖學特征是由先天遺傳決定的。盡管曾經觀察到在所謂同一“人種”之中也存在著基因差別,但這些差別被看作“噪音”信號而被忽視。相反地,達爾文進化論中最精彩的概念之一就是這種同一“人種”內部的基因差別,被視為不同“人種”間基因差異的基本來源。
其實,有關物種特異性的基因差異點研究已經開始逼向物種起源了,“瘋狂”一點的問題是:如果物種特異性的基因保留點發(fā)生了強制性的變化,是否會改變物種的特性甚至產生新物種?
這樣“瘋狂”的問題還是留給生物學家去思考吧!“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最現實和樂觀的用處就是建立個人自己的基因圖庫。這將有助于醫(yī)生判斷個人發(fā)生遺傳病的幾率以及對藥物的反應,從而實現個性化治療。然而,目前進行基因組掃描的費用約為30萬~100萬美元,對大眾來說還是太貴了。
“希望基因組掃描技術不是用于追求財富,而是出于科學研究的目的或用于個人的醫(yī)療救治。”唐納德·肯尼迪倡儀。這一技術可能會引發(fā)一些新的社會問題,諸如新“血統(tǒng)論”——基因歧視,以及基于“人種”間基因差異的種族歧視。未來如何,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摸索了。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y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