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提振信心
解讀專家 孫寶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孫寶國表示,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在“風險治理、全程治理、社會治理、責任治理”四方面進行了制度創(chuàng)新,并反映了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該法的頒布與實施,在中國食品安全法治建設史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義,有助于恢復中國消費者對食品行業(yè)和食品安全的消費信心。
2 諾如病毒引發(fā)兒童腹瀉
解讀專家 劉秀梅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諾如病毒致腹瀉近年來已成為中小學及幼兒園中多發(fā)的食品安全事件,容易在局部區(qū)域內造成消費者的擔心。
“食物和水是諾如病毒傳播的重要載體。”劉秀梅介紹,諾如病毒(Noroviruses,NoV)是重要的食源性病毒,60℃下加熱30分鐘仍具有活性,低溫下可存活數年??梢鹑祟惣毙晕改c炎,全年有發(fā)病,冬季高發(fā),尤以老人、兒童和體弱患者為重。據FAO/WHO報告,在由食品污染導致的食源性病毒病例中,12%~47%的病例與諾如病毒有關,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及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曾引起大規(guī)模疾病暴發(fā)。
3 “辣條”安全關鍵在制定標準
解讀專家 譚斌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糧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
2015年1月15日,北京市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發(fā)布抽檢信息顯示,三款調味面制品(俗稱“辣條”)因檢出不合格項目被全市下架。
譚斌介紹,“辣條”是由湖南、河南等地方的傳統(tǒng)食品發(fā)展而成,近年來行業(yè)發(fā)展迅速。經初步統(tǒng)計,“辣條”食品產業(yè)年銷售額近500億元,已成為方便休閑食品中的重要品類。“辣條”又被稱為風味面制品、大面筋等,是一種濕態(tài)的擠壓方便食品。它是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經配料、擠壓蒸煮(熟化)、成型、調味、包裝而制成的即食食品。擠壓蒸煮加工技術是一種國內外常見的食品加工技術,廣泛應用于早餐谷物食品、休閑方便食品等的生產。因此,就其使用的主要原料及加工方式而言,“辣條”是安全的。
“保證‘辣條’安全的關鍵是盡快出臺行業(yè)和國家標準?!弊T斌指出,“‘辣條’由于產品品類發(fā)展時間短、標準建設滯后,只有湖南、河南等地區(qū)的地方標準,尚無統(tǒng)一的行業(yè)標準或國家標準?!彼嘎?,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已將其定義為調味面制品,納入方便食品管理,要求地方食品藥品監(jiān)管部門積極推動制修訂地方標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也已啟動行業(yè)標準的制定。
對于“辣條”產業(yè)未來的發(fā)展,譚斌建議,“辣條”盡管好吃,但是目前其所含油脂與食鹽含量相對較高。行業(yè)要通過標準化生產與科技創(chuàng)新,抓緊推動產品營養(yǎng)健康升級。
4 “方便面不消化有損健康”是偽命題
解讀專家 王書軍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
馬冠生 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系教授
2013年11月,我國臺灣東森電視臺報道稱,美國科學家試驗中發(fā)現手工拉面在32小時后已經完全被消化,加工拉面則仍保有殘余、尚未完全消化。這一初衷為觀察加工食品消化過程的試驗被媒體解讀為“方便面不好消化或有害健康”。2015年年初,該報道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中被廣泛轉載,引起公眾高度關注。
王書軍指出,視頻拍攝與“32小時不能消化”之間存在偽命題,無法得出方便面難以消化或有害健康的結論。他表示,消化過程的不同并不意味著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更不代表會對人體造成健康危害。
馬冠生表示:“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食物搭配?!敝谱髅鏃l的基本原料是小麥粉,面條屬于谷類食物。谷類食物是中國傳統(tǒng)膳食的主體,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也是最經濟的能源食物。方便面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基本上和面條一樣,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礦物質等,脂肪含量較低,它們只是加工方式不同。
5 “金箔入酒”被新媒體放大了風險
解讀專家 陳君石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2015年年初在征求“擬批準金箔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意見時引發(fā)社會爭議,輿論持續(xù)發(fā)酵。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就此召開媒體溝通會,對金箔入酒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作出解釋,回應了質疑。陳君石表示,金箔入酒對人的健康沒有影響,既不會危害健康,也沒有助益。他認為,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新媒體的風險的社會放大效應,如何應對和管理新媒體已成為風險交流領域的一個新挑戰(zhàn)。
6 “僵尸肉”引發(fā)重拳打擊違法
解讀專家 周光宏 南京農業(yè)大學校長
張萬剛 南京農業(yè)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
鐘凱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副主任
2015年曝出的各地發(fā)現“僵尸肉”的新聞引發(fā)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和擔憂。對此,周光宏、張萬剛、鐘凱三位專家一致認為,“僵尸肉”應定義為“走私的嚴重過期凍肉”。其本質是利益驅動的摻雜使假、以次充好,而且大部分都沒有經過正規(guī)的檢驗檢疫,過期冷凍和反復凍融會降低其營養(yǎng)價值和加工特性。從純科學角度講,肉類違法未必帶來實際健康問題,但由于脫離了正常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因此不可接受。打擊包括“僵尸肉”在內的肉類違法勢在必行,食品監(jiān)管部門需加大打擊走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過期肉、變質肉、走私肉、病死肉等仍是國內常見的肉類違法。在提高企業(yè)和公民的法制觀念,建設信息化、可追溯的國內肉類市場流通與質量監(jiān)管體系的同時,要從經濟杠桿的角度加以解決,加強國內肉類生產加工與規(guī)范國際肉類進口貿易保障供給。
7 “毒豆芽”案首現無罪判決引關注
解讀專家 胡小松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院長
2015年6月16日,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qū)人民法院對一起發(fā)回重審的“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件做出被告人兩位芽農無罪的判決。此為一系列“毒豆芽”案件被做出無罪判決的首例。該判決引發(fā)輿論關注。
對此,胡小松認為,6-芐基腺嘌呤屬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該類物質的安全性“尚無結論”。因此,不能直接將此類物質認定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這正是做出無罪判決的依據。原衛(wèi)生部將6-芐基腺嘌呤從食品添加劑名單中刪除是出于工藝必要性的考慮,并非安全問題。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農業(yè)部、衛(wèi)生計生委聯合發(fā)布的“2015第11號”公告中明確規(guī)定“禁止豆芽生產者使用以上物質,并禁止豆芽經營者經營含以上物質的豆芽”。胡小松表示:“這明確了對該問題的‘監(jiān)管紅線’。凡在豆芽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違反上述規(guī)定的,由食品藥品監(jiān)管、農業(yè)等相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guī)予以處理。但上述案件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來定罪顯然是不妥的?!?
8 “生鮮奶”未經殺菌存安全隱患
解讀專家 任發(fā)政 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教授
在追求“營養(yǎng)、健康”的潮流中,部分消費者認為“生鮮奶”具有“新鮮、原生態(tài)”的特征,符合“天然”的健康標識,備受青睞。針對直接飲用“生鮮奶”是否安全的爭議,任發(fā)政表示,“生鮮奶”未經殺菌、均質等工藝處理,存在安全隱患,不宜直接飲用。“生鮮奶”中微生物有來源于環(huán)境的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假單胞菌、真菌等,以及主要來源于動物體的布魯氏菌桿菌、結核桿菌等人畜共患致病菌。消費者自行殺菌存在不充分、不科學問題,容易造成食物中毒以及人獸共患病的傳播。
此外,國家制定頒布了《乳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管理條例》和相關法規(guī)標準等。乳品企業(yè)在收購“生鮮奶”時均按照國家標準要求進行合格性檢驗。消費者直接購買“生鮮奶”缺少必要的檢驗環(huán)節(jié),很可能會飲用到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問題“生鮮奶”。任發(fā)政建議,相關監(jiān)管部門應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對現制現售生鮮乳飲品的監(jiān)管,防止不合格“生鮮奶”的銷售。與此同時,應加強科普宣傳,讓消費者正確認識到“生鮮奶”存在的風險隱患,建議消費者不直接飲用未經殺菌的“生鮮奶”。
9 “紅肉及其加工制品致癌”引熱議
解讀專家 王守偉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fā)布報告,將培根、火腿、香腸等加工肉制品列為1類致癌物,將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列為2A類致癌物。該報告發(fā)布后,經國內外媒體的轉載和評論,給消費者帶來極大恐慌,對肉制品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也產生巨大影響。
王守偉認為,IARC發(fā)布的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缺乏慣有的嚴謹性。考慮到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IARC報告對以肉食為主的西方國家的膳食調整更具有參考意義。因此,我國消費者大可不必為IARC的報告緊張。
王守偉表示,可以將IARC本次發(fā)布的報告理解為一份關于食品安全的風險警告或提示,提醒消費者注意對紅肉和加工肉制品的合理攝入量。他同時建議,在發(fā)布關乎民生健康的風險信息時,需要嚴謹和慎重。媒體要正確描述風險,避免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
10 “植物油做飯可致癌”有誤導之嫌
解讀專家 王興國 全國糧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江南大學教授
2015年11月7日,英國媒體發(fā)布以“科學家稱使用植物油做飯可釋放出引發(fā)癌癥的化學毒素”為題目和以“豬油煎炸食物較健康,因植物油加熱可釋放化學毒素”為題目的報道。隨后,國內媒體以“植物油做飯可致癌”為標題核心進行了大量轉載,引發(fā)消費者對植物油食用健康的高度關注。
對此,王興國認為,國內媒體用“植物油做飯可致癌”為標題有誤導之嫌,且油脂煎炸產生的醛類物質種類不一,其也屬于尚未證實對人類有直接致癌作用的物質。
王興國表示,我國居民要選擇擁有相對合理的脂肪酸、豐富有益伴隨物、沒有或極少有害物質的好油,原則就是“少吃油、吃好油、用好油”。
11 洋奶粉“同品不同質”遭專家質疑
解讀專家 陳穎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農產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中國版洋奶粉”,是指由境外的奶粉廠家生產銷售的專供中國市場的奶粉。有德國檢測機構發(fā)布數據稱,在中國銷售的國際奶粉品牌,與德國本國同款產品相比,在有害物質含量的標準及質量上都普遍低一個檔次。這一檢測結果的出現,讓備受歡迎的國際品牌奶粉在不少父母心中亮起紅燈,并對中國市場上出現的境外奶粉的質量安全狀況擔憂。
對這種“同品不同質”的情況,陳穎認為,德國檢測機構發(fā)布的數據缺乏有效性和權威性,其行為屬于“另立標準、私設公堂”。本事件中的德國檢測機構從市場上購買樣品,采樣流程是否規(guī)范,樣品真實性是否經過生產企業(yè)確認均不明確。其檢測實驗室不僅沒有獲得我國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而且其檢測方法也未經包括我國檢測機構在內的眾多實驗室驗證。本次檢測多選擇尚無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的項目,對于已有國標或國際標準的項目又另辟蹊徑加以牽強附會的解釋。
德國檢測機構檢測所涉及的兩種物質,一種是季銨鹽,一種是氯丙醇酯。值得注意的是,來自法國幼兒的數據表明,從乳品攝入的季銨鹽僅占總攝入量的4%。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也認為食品中出現的季銨鹽類化合物成分不太可能導致慢性或急性健康風險。氯丙醇酯對人的健康影響尚不明確,只是近幾年隨著檢測技術的發(fā)展才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陳穎表示,我國對于食品產品抽樣、檢測和信息發(fā)布均具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和科學的規(guī)范標準。消費者應該從國家正規(guī)部門獲得權威的消費信息,不信謠,不傳謠,正確對待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和食品安全風險,全面科學地認識食品包括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狀況。
12 “轉基因三文魚”在美國上市
解讀專家:羅云波 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教授
2015年11月19日,《自然》在線版刊登文章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了一種生長速度更快的轉基因三文魚用于人類消費,這是全球第一種獲準上市供人類食用的轉基因動物。此消息再一次引發(fā)了各界人士對轉基因食品的激烈爭論。
羅云波指出,轉基因三文魚被批準上市,標志著轉基因動物源食品從此走向人類餐桌進入人類食物鏈。
羅云波介紹,通過漫長嚴格的科學評估,美國FDA最終認定轉基因三文魚與非轉基因三文魚在食用安全性和營養(yǎng)方面無區(qū)別,它的養(yǎng)殖也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顯著影響。
?。ㄎ淖终?本報記者 陸悅 配圖/趙乃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