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黃芩救時珍
李時珍是家傳中醫(yī)。
他的爺爺是游走鄉(xiāng)間的“鈴醫(yī)”。他的父親李言聞是當?shù)孛t(yī),還曾在太醫(yī)院任職。李時珍在三次科舉失敗后,痛下決心,跟隨父親學醫(yī)。
而他將興趣轉向藥物學并撰著《本草綱目》,會有什么緣由呢?難道是因為識藥辨用比其他更重要?
在眾多的藥物中,有一味中藥是李時珍記憶中最為深刻的,或許就是它使李時珍將畢生的精力致力于藥物學的深入探究。因為這一味中藥直接救了他的命。
1573年是明朝嘉靖十六年,那年李時珍20歲。當時他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第一次的鄉(xiāng)試失敗,當年又有第二次科舉的機會。他卻患上了一場重病,初由感冒咳嗽引起,日久不愈,從春天拖延到夏天,漸漸發(fā)展到“骨蒸發(fā)熱,膚如火燎”,伴有大量吐痰,煩躁口渴,寢食幾廢。遍服藥而不能治,越來越嚴重,皆認為必死無疑。最終卻因用一味黃芩重劑煎湯頓服,竟收到次日即“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的效果!那種神奇,令李時珍自己都贊嘆不已:“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yī)中之妙,有如此哉?”
那場大病,那味中藥,就如此深刻地印在了李時珍的腦海中。他病后再次參加了科舉,既沒有準備好,身體尚在恢復之中,結果可想而知。3年后,他23歲時又一次參加科舉,同樣名落孫山。何以李時珍的科舉之路如此坎坷?也許他的心思已經(jīng)不在醫(yī)藥之外。正因他鉆研醫(yī)藥的信念無比堅定,才最終成為舉世無雙的偉大醫(yī)藥學家與博物學家。
一味黃芩治好了李時珍嚴重的肺疾,據(jù)其癥狀分析當屬現(xiàn)代醫(yī)學的肺部感染疾病,正是由于黃芩具有苦寒之性,能清瀉實火,也就是發(fā)揮了黃芩抗菌消炎、退熱的藥理作用,故對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有良好的療效。
從一味黃芩湯這一單方,還可上溯至另一單方清金丸(又名與點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二,系用炒黃芩為末制丸,可瀉肺火,降熱痰,治肺熱咳嗽。
黃芩清肺熱,被當代醫(yī)師彭參倫運用其單方“一味黃芩治熱咳”,簡直就是時珍案的再現(xiàn)。用湯劑自然與清金丸劑型不同,因“湯者蕩也”,自然起效更迅速。
黃芩的分布很普遍,多地都可見。
老百姓對它也是熟悉的,又稱它山茶根、土金茶根、香水草等,采嫩葉可以泡茶。即使入藥,黃芩也算得上是極其普通且價格低廉的藥材,一般很少有為黃芩作假的,所以有句俗語叫作“黃芩無假,阿魏無真”。
許多人從它身邊路過多次都不加注意,那是因為沒到花期。黃芩其實是非常漂亮的,當它開花時,雜草與灌木叢就再也隱藏不住它了,它以美麗的容貌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黃芩莖高30厘米,甚至可達1米以上,單一或由基部分歧,四棱形。黃芩的葉片呈深綠色,有規(guī)律的交互對生,小葉片細長,呈卵狀披針形。黃芩的花朵也很奇特,總狀花序生于枝頂或莖頂,又再于莖頂聚成圓錐花序。花朵兩兩相依,又常生于一側。未開放時,小花骨朵像燈泡一樣。7~9月間開紫色的唇形花,與綠色的小葉顏色對比十分鮮明,煞是好看。秋季結小堅果,近圓形,黑色。
黃芩藥用早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已經(jīng)收載,列為中品,根據(jù)其生長年限而有子芩與宿芩的不同。陶弘景曰:“圓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它的主根長大,略呈圓錐形,外皮褐色,斷面發(fā)黃。現(xiàn)今的藥材標準規(guī)定,黃芩藥材來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干燥根。
現(xiàn)今對黃芩藥性的認識: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常用于治療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熱不安等病癥??疾椤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記述與后世臨床應用,黃芩藥性的古今認識所見略同,說明黃芩較早就已被中醫(yī)學所熟知。
過去認為,黃芩生長年久的宿根稱枯芩,善清肺火;生長年短的子根稱條芩(子芩),善清大腸之火,瀉下焦?jié)駸帷,F(xiàn)今的用藥習慣則無枯芩、條芩之分。近代名醫(yī)張錫純就說:“究之,皆為黃芩,其功用原無甚差池也?!?/p>
中醫(yī)學認為,黃芩不同的炮制品種功用有異:清熱多用生黃芩,其性下行可泄熱;治上焦肺熱及四肢肌表之濕熱多用酒黃芩,因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黃酒升騰之力,而酒之熱性又可緩和黃芩之苦寒;安胎多用炒黃芩,止血多用黃芩炭。當今《中國藥典》所載,則僅有黃芩片和酒黃芩兩種炮制規(guī)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