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中醫(yī)之心與心病
“心”是五臟中一個重要的臟器,心的實體位于胸腔之內(nèi),兩肺之間,橫膈之上,形如倒垂未開之蓮蕊,外有心包護衛(wèi),《素問·靈蘭秘典論》稱之為“君主之官”。明代醫(yī)家將心區(qū)分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明·李梴《醫(yī)學入門·心》曰:“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萬物由之盛長,不著色象,謂有何有,謂無復存,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贝恕把庵摹奔粗附馄手模吧衩髦摹眲t相當于腦的功能。
心的功能
主血脈 心主血,即心搏動泵血以輸送血液于全身而濡養(yǎng)臟腑形體官竅。只有心氣充沛、陰陽協(xié)調(diào),血液才能在心氣推動下正常輸布。心主血的另一內(nèi)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謂“奉心化赤”,后世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提出“心之能事,又主生血”。心總司一身血液的生成及運行,故《素問·五臟生成》曰:“諸血者,皆屬于心。”
心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diào)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脈道通利,血脈通暢?!鹅`樞·決氣》曰:“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薄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曰:“心者……其充在血脈?!毙闹餮}當以血脈的結(jié)構(gòu)及功能正常為基礎(chǔ),衛(wèi)行脈外以固護,營行脈中以充養(yǎng),營衛(wèi)和調(diào)是維持血脈功能的重要條件。
主神明 中醫(yī)臟象中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歸于五臟,并且主要歸于心的生理功能,為此提出了心主神明的論點?!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薄鹅`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薄鹅`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主神明,又稱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是指心有主宰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和人體心理活動的功能。神明,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泛指人的整體生命活動及其外在表現(xiàn);狹義之神,指人的心理活動,中醫(yī)傳統(tǒng)上稱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主神明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功能的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生命的存亡。一方面,心神主宰和調(diào)節(jié)全身生理活動,包括心臟本身的搏動和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另一方面,心神有賴于心血的濡養(yǎng),才能發(fā)揮正常的主宰作用,故《靈樞·本神》說:“心藏脈,脈舍神?!?/p>
心之為病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心血管疾病成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而“心主血脈”“心主神明”理論在臨床上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心之為病主要因為心主血脈之職失司或心主神明功能紊亂,前者表現(xiàn)為血脈不暢,瘀滯不通之胸痹、心失所養(yǎng)之心悸、水飲內(nèi)停之喘證、清陽不升之眩暈、血溢脈外之紫癜、衛(wèi)外失固之自汗;后者則與不寐、郁證、癡呆,甚則中風等情志疾病有關(guān)。病理情況下,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常相互影響,如緊張、憤怒、焦慮等心神變化,??砂橛忻嫔兔}象的改變以及心胸部感覺的異常;反之,心血不足,或血行失常,則會出現(xiàn)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或煩躁、神昏狂亂等心神失常的表現(xiàn)。
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反映于脈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感覺等方面。若心之氣、陽充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功能正常,可見脈象和緩有力,節(jié)律均勻,面色紅潤光澤,舌色紅活榮潤等。若心之氣、陽不足,血液虧虛,或脈道不利而血流不暢,則脈象細軟無力或結(jié)代,面色無華或晦滯,舌色淡白或紫暗,并見心悸、怔忡等;若心脈痹阻嚴重,則見面、舌青紫,心前區(qū)憋悶,甚則刺痛,脈細澀或結(jié)代等;心之陽、氣亢盛或陰虛火旺,又可見脈數(shù)、舌紅等癥。
心病治法
補心血 適用于心血不足、血不養(yǎng)心或心脾兩虛等病癥,方選歸脾湯、酸棗仁湯加減。常用藥物:當歸、熟地、白芍、桂圓肉補血養(yǎng)心,黨參、黃芪、白術(shù)益氣生血,遠志、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木香醒脾理氣。如不寐較重者,酌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于養(yǎng)心安神,或加合歡花、夜交藤、龍骨、牡蠣鎮(zhèn)靜安神。
滋心陰 適用于心陰不足、陰虛火旺、心神不寧等病癥,方選天王補心丹、生脈散、麥味地黃湯、甘麥大棗湯加減。常用藥物:麥冬、天冬、玉竹滋養(yǎng)心陰,生地、玄參滋腎養(yǎng)心、丹參、當歸補血養(yǎng)心,遠志、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酸棗仁、五味子斂心氣,寧心神。
益心氣 適用于心氣不足、心神失養(yǎng)之病癥,方選桂枝甘草湯、養(yǎng)心湯、炙甘草湯加減。常用藥物:黃芪、黨參、炙甘草、茯苓補益心氣,當歸、丹參、紅花、川芎活血通脈,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茯神養(yǎng)心寧神,陳皮調(diào)中健脾。若心腎氣虛,動則短氣喘促,加五味子、紫石英兼納腎氣。
溫心陽 適用于心陽衰弱、心陽欲脫之重癥,方選參附湯、四逆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常用藥物:附子、肉桂補心陽,人參、黃芪、白術(shù)、炙甘草補益心氣,寧心安神。出現(xiàn)心陽欲脫者,急用參附、四逆合方,并加龍骨、牡蠣、山萸肉以回陽益氣,救逆固脫,若因陰竭陽亡,酌配五味子、麥冬救陰以扶陽。
化瘀血 適用于心血瘀阻、心脈不暢等病癥,方選血府逐瘀湯、失笑散、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藥物:當歸、丹參、川芎養(yǎng)血和絡(luò),桃仁、紅花化瘀通絡(luò),郁金、枳殼、沉香行氣活血。心神不安,心悸甚者加珍珠母、龍骨鎮(zhèn)心安神。
清心火 適用于陰虛火旺之心悸、心煩、舌糜、失眠等癥,方選朱砂安神丸、梔子豉湯、導赤散加減。常用藥物:黃連、山梔、竹葉清心瀉火,朱砂鎮(zhèn)心安神,當歸、生地補養(yǎng)陰血,甘草梢清熱瀉火,導熱下行。
祛痰濕 適用于痰濁壅阻之胸悶痛、氣短、喘促等癥,方選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桂枝湯、二陳湯加減。常用藥物:瓜蔞、半夏、郁金化痰瀉濁,薤白、桂枝、甘草通陽,桔梗、枳殼行氣寬胸。如胸部悶痛嚴重,可加入干姜、陳皮、厚樸增強通陽豁痰,溫中理氣功效,如兼見瘀血,可加當歸、赤芍、川芎、紅花等活血祛瘀之品。
豁痰濁 適用于痰濁蒙蔽心神,以神昏、神志癡呆、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證,方選黃連溫膽湯加減。常用藥物:郁金、黃連、竹茹清化痰熱,竹瀝、半夏、膽星、遠志、石菖蒲豁痰開竅,茯苓、陳皮理氣化痰。若痰熱內(nèi)盛,舌苔黃膩,大便秘結(jié),加礞石、大黃下其痰火,痰濁閉竅,神志不清者,加服蘇合香丸。
通腦絡(luò) 適用于瘀血阻滯腦絡(luò)、頭痛、眩暈、癡呆等癥,方選通竅活血湯加減。常用藥物: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麝香、老蔥通陽開竅,活血通絡(luò),地龍、全蝎活血通竅。痰涎偏盛者,加半夏、膽南星、竹茹。
交心腎 適用于心腎不交,陰陽失調(diào)之心悸健忘、虛煩少寐、頭暈?zāi)炕ā⒍Q、夢遺等癥,方選交泰丸加減。常用藥物:黃連、山梔、知母清瀉心火,生地、玄參、麥冬、杞子滋陰清熱。心神不寧,心悸不寐,加朱茯神、磁石、龍骨、牡蠣鎮(zhèn)心安神;相火偏旺,加黃柏、地骨皮清泄郁熱;疼痛酌加三七、蠶沙、琥珀、蘇木、生山楂、徐長卿;胸憋酌加生芪、仙鶴草、扁豆衣、葛根、槲寄生、鹿角霜;浮腫酌加澤蘭、白花蛇舌草、車前草、澤瀉、王不留行、葶藶子;痰盛酌加天竺黃、萊菔子、海藻、海蛤殼、生牡蠣、浙貝母;納呆酌加大腹皮、連翹、焦三仙、生內(nèi)金、蘆根、砂仁;舌紫酌加水蛭、生山楂、赤芍、紅花、雞血藤、土鱉蟲;苔膩酌加茵陳、澤瀉、萊菔子、制軍、生山楂、炒蒼術(shù);脈細酌加枸杞、黃精、首烏、靈芝、生杜仲、炒白術(shù)。
中醫(yī)治療心病特別強調(diào)綜合優(yōu)勢,不能單取藥療,應(yīng)當配合食療、體療、意療,“四療”并駕,方取效明顯??捎糜谑朝煹氖称酚校恨?、洋蔥、蘿卜、豆芽、扁豆、紅棗、生姜、米醋、胡椒、茶葉、蜂蜜、木耳、蓮肉、桃仁、山楂、獼猴桃等。心病患者要強調(diào)適量活動,不可不動,不可大動,活動應(yīng)以不感疲乏為度。心病患者的意療原則應(yīng)當是:戒暴怒以養(yǎng)其性,少思慮以養(yǎng)其神,省語言以養(yǎng)其心,絕私欲以養(yǎng)其情。
?。ㄕ浴肚嗄?·辛夷花開》陳壽仁主編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齊桂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10120170033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